image  

以"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一舉在世界文壇成名的米蘭.昆德拉在2013年以八十四歳的高齢再創寫作顛峰。可惜直到今年這個月繁體中文版才問世,不過better late than never!  158頁的厚度, 輕輕的一本書, 由多個短篇(頂多2-3頁)小故事串成的"小說".  或許, 不銷蹲馬桶的一刻鐘就可以翻完, 但要了解其中的深意卻考驗著讀者思考的能耐.  或許個人資質魯鈍, 我花了三天(扣掉打理小孩吃喝拉撒睡,及採買家務, 再擠壓一些睡眠時間)並作了8頁筆記後, 才 稍稍掌握了些許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念.  只能說, 如果太年輕, 或是不年輕但不太想花腦力眼力千萬別讀這本書.  如果只喜歡或關心該去哪吃好喝好穿好, 或是明天的上衣要配哪條褲子搭哪雙鞋,也別浪費錢買此書.  憤青也別看了, 否則容易走火入魔, 萬劫不復.  可若在這紛擾世界中感到格格不入, 想要突破卻力不從心的隱性哲學靈魂, 這本書不是良藥, 更不是教戰手冊, 它只是讓讀者看得更深更透徹, 至於該怎麼面對這個世界? 面對自己? 和解? 或笑傲江湖?  或是冷眼旁觀?  一如米蘭.昆德拉的一貫作風: 一切悉聽尊便.

要了解米蘭.昆德拉,首先要對1940年代興起的"存在主義"思潮有所了解,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四零年代為時值二次大戰期間,人民受到壓迫,殺害,關進集中營,過去輝煌一時的信仰,及思潮也被迫害怠盡!這時人類開始思考自身的價值:我為什麼要活著?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這其中又大約分為三派:

其一,對於生命苦難絶望並全盤否認全體人類的價值,宗教、希望丶傳統道德等。

其二,雖也看出生命本身的苦難,但對宗教仍存有希望,期待上帝終將提供救贖。

其三,同樣看出人類痛苦的本質,卻也不對任何宗教救贖抱持希望,反而認為人類自己終將找到逃脫一切苦痛枷鎖的方法。

不論屬於哪一個派別,存在主義主張"存在先於本質"乃其不變的真理。

出生於西元1929年捷克的昆德拉, 出生中產家庭, 就讀布拉格大學時便已開始寫作.  就如同當時文人對於改革社會的渴望紛紛靠向社會主義, 昆德拉年輕時 也曾加入共產黨, 但經歷了"布拉格之春"及俄國占領捷克時期極權統治後的理想幻滅, 昆德拉終因批評當時的政治而遭到祖國驅逐.  而其著作在當時更是遭到全面封殺.  爾後, 被迫流亡法國並就定居至今.  因此在其作品中不時會提到社會主義思想, 或以當時共產黨領導人的故事作為隱喻.  這樣的狀況在早期的作品當中更是常見. 

無謂的盛宴。一開始米蘭.昆德拉就在書名中直言不諱地指出"生命就像一場盛大的宴會,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地必須出席這場無意義、空洞虛無、無所謂的宴會”。作者一開始便直接了當地借紹書中人物出場,並說明"在我(即昆德拉本人)這個不信教的人的詞彙裡,只有一個詞是神聖的:友誼。"不做作!不故弄玄虛!在其中一位人物哈蒙(喜歡漫步盧森堡公園並觀察批判人們總是做無聊又空虛事情的退休人士)到另一個專門到府辦酒會的朋友夏勒家閒聊!聊著聊著發現夏勒桌上躺了本"尼基塔.赫魯雪夫(前蘇聯政治人物)的回憶錄"。 當然一般市井小民是不會對這種書有多大興趣的。面對哈蒙的疑惑,夏勒輕描淡寫的說:是我們的主人給我的。類似的對話也出現在當哈蒙期待在酒會擄獲美女芳心卻發現被擺了一道,鬱悶不平對朋友大談黑格爾對好心情的理論時也提到了"⋯創造我們的主人從前逼我要研究他(黑格爾)?"同樣的,除了主修哲學的人才會研究黑格爾,普羅大眾誰會想要了解。所以問題來了:

                                      誰是書中人物的主人?  是米蘭·昆德拉呀!(廢話嘛!誰不知道呀!)

當然,絕對、肯定丶必定是昆德拉這老頭子。但是,如果我們夠警醒,會發現那只是個晃子!沒錯,𥚃面的角色是你是我,我們的主人就是不斷從媒體、網路、旁人、社會、文化、來路不明的資訊塞滿我們腦袋的巨大怪獸,就像書中的主人要那些朋友們讀些回憶錄或哲學思想書籍那樣。你我不但不反抗,反而無意識般被催眠地照單全收。米蘭.昆德拉藉由他囗中稱之為"朋友"的人物,不但諷刺揶揄了讀者一番,但還是在晚年隨時可能封筆之前,孤注一擲地用了這本書朝我們的後腦勺巴了一掌,期待現代高度文明生活下的人們開始思考問題:

***自欺欺人的謊言滿天飛舞: 達德洛為了滿足自戀,演了一齣雖然罹癌仍舉重若輕引人敬重的英雄戲碼.

***對生命不尊重且怠慢輕忽:亞瀾的母親只顧性愛的歡愉,卻不願承擔創造生命後的責任。以及游泳女健將不願承擔墮胎的罪名而想出企圖跳水自盡以求一屍兩命的荒謬作法!

***種族、財富不均的對立不曾消失,恐怖行動越演越烈:受雇於葡萄牙女傭被受歧視,卻在卡利班扮演的巴基斯坦人身上找到同病相憐的假性愛戀感。而卡利班卻潛意地只以為此乃是世間少有的"貞潔"並大為感動!這只是冰山的一角,當溫柔的葡萄牙女傭成了激進的反西方資本主義的中東爆徒,全球性的恐懼將沒完沒了。

***人們老是道貌岸然假道學,私底下做的卻又不是那回事:哈蒙對於夏勒和卡利班在酒會上試圖裝巴基斯坦人找樂子時,説了一大串大道理:"故弄玄虛的樂趣可以保護你們,這也曾經是我們大家的策略。我們從很久以前就知道,這個世界已經不可能推翻,不可能改造,也不可能讓它向前悲慘的進程停下來了。我們只有一種可能的抵抗,就是不把它當一回事⋯。"(P103,無謂的盛宴)。然後呢?他在發表此番令人深省的演説時,腦海想的竟是酒會中美人茱莉的臀部!

這樣的問題多到不勝枚舉,真的沒人知道嗎?當然有,只是就如書中剛死了情人馬上又可以和朋友開懷暢飲的弗宏克感嘆的:人類就是孤獨而已。多麼的無病呻吟呀!因為,有飯吃的我們只關心如何吃得更好,不管別人死活。當然有夠孤獨!

雖然,昆德拉的人物或多或少的思考了這些嚴肅的議題,但他們也像大部分的我們對書中盛宴裡對幾乎看不到的"小羽毛"感到莫名的恐懼。之所以會有恐懼乃是人們無法找出生命的意義。不但無能為力、或許也不自知,只是惶惶終日,形同驚弓之鳥。最後只能以追求更多更高級的享受來麻醉自己⋯⋯買更貴的手機、買更高級的華服、做昂貴的整型手術藉以挽留逝去的青春。其實一切都是徒然、一切都是無謂!

***

終於寫完了這承重的一篇心得,如釋重負之餘,期待共鳴!

 

arrow
arrow

    拿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